聚焦溫州金融綜合改革:為有源頭活水來
關鍵詞:溫州金融綜合改革
尋訪地:人民銀行溫州市中心支行
具體個案:
不到十分鐘審批,溫州市佳達化工有限公司首筆80萬元貸款申請成功,公司得以用優惠的利率囤一批原料。
只用了三天時間,溫州明亮紙盤機械有限公司獲得了180萬元的企業首筆貸款,當年企業銷售收入一舉突破2000萬元。
得益于2019年溫州率先探索構建拓展企業“首貸戶”的制度體系,越來越多原來夠不到門檻的溫企順利獲得融資,撬動起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新大陸。
三年時間,小微企業首貸成為全市優化營商環境和民營、小微企業融資暢通的重要抓手,寫入2020年、2021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并在全國推廣。
試點的先發優勢為金融改革贏得機遇,備受矚目的溫州“金改”,前行步履并未停歇。
2012年,國務院批準設立溫州市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一度深陷民間金融風波的溫州,通過化解民企債務風險、規范管理民間融資、完善地方金融監管機制、豐富民營企業融資渠道等一系列改革舉措,從金融風險先發到率先突圍,實現穩健發展的轉變。
“《總體方案》12項改革任務已圓滿完成!薄跋刃邢仍嚨氖痉蹲饔妹黠@,一些試點經驗總結完善后具有進一步推廣的價值和意義!2021年,溫州市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第三方評估專家組經過實地調研,在評估報告中如是評價。
今年3月,中國人民銀行等四部委和浙江省政府聯合發布《關于金融支持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意見》,點題溫州“支持溫州市深化民營經濟金融服務,探索在示范區關鍵節點和重要環節上先行先試”。深化版的“金改”,正為溫州護航“兩個先行”注入澎湃金融動能。
修復信用堤壩,疏浚金融之源
溫州藏富于民,民間借貸盛極一時。2011年溫州部分民營企業資金鏈斷裂,風險通過盤根錯節的擔保鏈傳遞,引發民間金融風波在局部地區發生。
金改的首要目標,便是推動民間借貸陽光化、規范化。
2012年4月26日,全國首家“民間借貸服務中心”在溫州正式掛牌成立,為民間借貸提供信息登記備案、信息咨詢、信息公布等服務,構建民間版信用征信系統,筑起防范金融風險的第一道“防火墻”。金改以來,溫州先后設立7家民間借貸服務中心和5家備案中心提供備案服務。
“陽光化”思路下的另一產物是“溫州指數”,該指數反映的是一定時期內民間融資價格情況,包括不同融資平臺、融資期限、融資方式和利率水平及趨勢。
為修復信用堤壩,溫州所采取的措施不止于此。2013年10月,溫州建立全國首個地市級人民銀行征信分中心,打通了金融信息、政府信息、民間信息三條通道,形成“三位一體”的綜合信用查詢平臺,加快重塑和完善社會信用體系。
規范發展民間融資,為國內民間金融制度化、體系化監管探路,溫州陸續出臺《溫州市農村資金互助會監管暫行辦法》《溫州市民間資本管理公司暫行辦法》《溫州市融資性擔保公司監管暫行辦法》《溫州市商業保理公司試點管理辦法(暫行)》等文件,全國首部地方性金融法規《溫州市民間融資管理條例》于2014年3月出臺,規范各類民間金融組織融資行為。
2012年7月,“小額貸款保險+風險補償金”率先推出,2015年10月,“信;稹背脽岽蜩F,與此同時“應急轉貸金”為大批“續貸難”企業雪中送炭,在全國首創農房、農權抵押貸款破解農民創業融資難。2015年全國首批民營銀行之一溫州民商銀行成立,立足支小定位,創新“三帶”模式為產業集群、商圈和供應鏈的小微企業提供批量化金融服務。
五年時間,溫州謀篇布局,整合資源,激活要素,民營企業債務風險逐步化解,民間金融秩序逐步規范,三農小微融資渠道逐步豐富,地方金融監管新機制逐步形成。
服務民營經濟,改革永不止步
溫州金改的落腳點和出發點始終指向民營經濟。
作為國家級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的溫州正在給出自己的解法:完善民企金融服務機制,拓寬民企融資渠道,幫助民企紓困解難,引金融活水潤澤民營經濟。
2019年,溫州金融改革進入深化階段。
當年8月,溫州印發針對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融資慢問題的《溫州市民營企業“融資暢通工程”實施方案》;10月,以服務民營經濟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的《關于同意深化溫州金融改革服務民營經濟實施方案》得到省政府通過;11月,國務院深化民營和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綜合改革首批試點城市又花落溫州。這一系列扶企政策包,為探索構建更契合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金融體制機制搭好框架、繪好底色。
同年4月,匯集了溫州56個政府部門、33萬家企業以及相關金融機構數據的“金融大腦”上線,首創金融“監管+服務”的模式,以數據整合共享和分析為核心,通過構建企業風險畫像、大數據挖掘分析、企業信用評估等方式,有效監測預警各類風險,助力金融服務實體經濟。
聚焦企業“萌芽期”,探索構建企業首貸戶制度等體系,幫助初創企業“起跑”;聚焦企業“上升期”,開發上線溫州金融綜合服務平臺,幫助小微企業“加速”;聚焦企業“質變期”, 創新企業上市促進機制,幫助優質企業“沖刺”。
金改的最終成果也體現在了實體經濟的“獲得感”上。
截至2021年末,累計新增“首貸戶”25809戶;累計上市企業49家;“農民資產授托代管融資”在全市范圍內貸款客戶11.36萬戶、余額227.6億元;小微企業貸款余額6445億元,占全部貸款余額的40.73%;“無還本續貸”累計轉貸2794.63億元,惠及企業和個人33.34萬戶(次),為企業節約轉貸成本約7.67億元。
站在共同富裕的新征程上,溫州作為區域金融改革的探路者和實踐者,將不斷加大金融支持實體和民營經濟力度,為溫州經濟企穩回升輸送金融“活水”,有效地推進經濟金融持續互動健康發展,助推溫州轉型升級、精彩蝶變。
專家點評
涂永紅(中國人民大學長江經濟帶研究院院長、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副所長、教授):
溫州金融綜合改革誕生于局部金融風波之中,肩負著防范化解金融風險和促進實體經濟發展的重任。十年來,溫州金融改革在“不變與變”中先行先試、探索突破、持續深化。一方面,溫州金融改革始終堅持服務實體經濟的主線不變,與民營企業同頻共振;另一方面,根據形勢任務的變化,及時調整改革重心,改革的脈絡經歷了從“修復式”改革到“造血式”改革的轉變。
在2012-2017年的“修復式”改革階段:在民間金融失序、“兩鏈”風險爆發、企業發展遇困的背景下,溫州金融改革重點從民間金融“兩化”、企業“兩鏈”化解、金融服務體系完善等方面切入來推進改革,此階段的改革一方面使得當時處于困難危機時期的民營企業得到逐步恢復、脫險重生,另一方面,也使得溫州遭受創傷的金融體系和信用環境得到逐步修復,相關金融指標均探底回升、企穩轉好。
在2018-2022年的“造血式”改革階段:在深化第一階段改革成果的基礎上,溫州大力推進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改革重心從“滅火”式風險處置向建立“防火”式處置機制、從“全面式”改革向聚焦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長效機制轉變,創新推出企業首貸戶、技術產權證券化等一系列產品和服務,提升民營企業融資獲得感,助力企業健康發展;同時,溫州不斷創新開放經濟金融服務,在促進民間資本跨境有序流動方面進行有益探索,取得積極成效。
總的來看,溫州金融改革圓滿完成了當初批復的《總體方案》12項任務,形成了33個“全國率先”、24個“全國或全省復制推廣”項目,為全國其他地區在解決、規避金融風險、企業風險,提高民營經濟金融服務質量等方面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借鑒。
來源:溫州日報
原標題:為有源頭活水來
——聚焦溫州金融綜合改革
記者:李尖